高等教育要解放思想,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
以下文章来源于子民好好说 ,作者子民
■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高等教育自身仍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要保障高等教育各类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需要加强学分制改革,与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设定有效的政策和规则。
来源|子民好好说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又经历了高校合并和大学扩招这两次重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大众化,进而迈向普及化的发展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也进一步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是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流趋势的重要认识。
然而,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惯性之间的不可调和,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计划经济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影响过于深厚,高等教育从高考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乃至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贡献,但高等教育自身仍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例如:这些年不断推出的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不能只改革考试,只考虑便于大学计划招生的选拔录取。高考改革要有利于高考前各年龄段学生的成才;高考改革要给学校、家长和学生一定范围的选择权,不能逼着学校招,也不要强迫学生上;改革后的新制度要保证考生选择权的机会公平。高考改革既要改革考试,更要改革招生制度,如果只把重点放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各科分数权重和计分方式的改革上,难以改变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全国高考时间统一,但各省试卷不统一,各省招生计划指标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单独划定,录取计划比例不均等造成不同省份考生上大学的机会不公平。高考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招生制度的改革上,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招生计划指标制度,设计出适应社会发展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培养人才需求的招生制度。
再以教学管理的学分制为例。改革开放前,为适应计划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年制,强调大学学习的计划性和统一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为了解决学年制的弊端,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少数高校率先尝试,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此后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学分制改革,带动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教学管理制度的相继推行。
客观来看,目前学分制改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也比较复杂。有的是受师资队伍限制,“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无法开齐需要的课程,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难以保证真正的因材施教;有的是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如学校教室资源和宿舍资源紧张,无法提供课程供给率和开课率,很难保证学分制模式下的个性与弹性学习需求。不少高校在人力物力和教学理念的多重局限下,打着学分制的改革旗号,却沿袭学年制的传统模式,将学生培养进程和相应课程人为规划好,过于强调学分的任务性,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创新性。
学分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要充分解放思想,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发展条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育质量。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推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要采取适应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期毕业。为了推动学分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不要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而应通过多种方式筹措发展经费,招揽管理人才,储备优秀师资,同时改善教室、图书馆、网络等保障资源,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扫清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设定有效的政策和规则,保障高等教育各类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尤其注意的是,大学也要能升能降,有准入有退出是基本的市场规则,所以针对能力不足、效率低下、质量堪忧的高校,要有严格的淘汰机制。科学的淘汰机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各行各业都有必要的淘汰机制。为了保证毕业生质量,大学制定了淘汰学生的标准;为了保证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少大学也制定了淘汰教师的办法。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淘汰大学的规章制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